“喂,海秋!我是吴金印,你得赶紧把村里的贫困户情况摸清,越早摸清,就可以越早做好扶贫方案……”6月6日中午12点,忙了一上午的卫辉市唐庄镇党委书记吴金印给顿坊店乡新村党支部书记王海秋打了个电话。
正要挂电话,吴金印又想起来了什么,赶紧补上一句:“这可来不得虚的,我们还要入户调查。”
放下电话,吴金印坐在沙发上,直了直腰,往后靠了靠。
6月11日,王海秋告诉记者,经过排查,他们已经将村里的家底向吴书记作了汇报。该村255口人,350亩土地,至今仍有37户未脱贫。吴书记这几天正主持制订扶贫方案。
“我这是在还债,我欠乡亲们46年了……”吴金印说。
46年前,吴金印动员他们移民
几天前,在新乡市先进模范人物“四帮四带”助力脱贫攻坚行动动员会上,首批确定的18名先进模范与22个贫困村(乡)签订结对帮带协议,全国优秀乡镇党委书记、新乡先进群体代表——卫辉市唐庄镇党委书记吴金印,与卫辉市顿坊店乡新村结成了帮扶对子。
按照要求,结对可就近选择。吴金印为啥特意要帮扶距唐庄20公里的新村呢?
这还得从46年前说起。
上世纪60年代,位于太行山深处的卫辉市狮豹头是革命老区,也是远近闻名的穷山沟,村里极其缺水,为挑一担水,乡亲们甚至要走超过5公里山路。
1970年,上级决定在狮豹头公社苏岭大队修建水库,苏岭需要整村搬迁。穷家难舍,时任公社书记的吴金印挨家逐户做工作,动员群众舍小家顾大家,按期搬到了位于顿坊店乡的原汲县公交农场,后改名为顿坊店乡新村。
那一年,王海秋8岁。
脱贫,成了吴金印的“心病”
在狮豹头工作的10多年间,吴金印带领群众打通6个山洞,筑起85道大坝,建起25座水库和蓄水池,架起8座公路大桥,营造良田2400亩,植树20多万株,使一穷二白的山区发生了巨大变化。
然而,吴金印每每想到当年含泪外迁的原苏岭村乡亲时,总觉得歉疚。挪窝十年穷!再加上当时国家困难,乡亲们住的是农场的临时宿舍,日子过得很艰难。
因此,直到1980年离开狮豹头,吴金印连续10年春节都会带领干部前往顿坊店新村慰问,到每家每户坐一坐,看一看。
1987年,吴金印调任卫辉市唐庄乡党委书记,带领群众建起了万亩林果园、万亩蔬菜田,兴办了无氧铜杆厂、水泥厂等企业,使唐庄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然而,20公里之外的顿坊店乡新村,依然是省级贫困村,这成了吴金印抹不去的牵挂:“当年是我动员他们背井离乡举家搬迁的,知道他们的日子还不富裕,我心里很不安!”
“这次结对帮扶活动给了我一个还债的机会。”吴金印说,他已经为顿坊店乡新村初步拟订了全方位的脱贫计划:成立合作社流转土地,发展高效农业、发展乡村旅游……
吴金印的“爱好”:攀穷亲戚,交穷朋友
不仅仅是结对帮带穷村。半个多世纪以来,吴金印最大的“爱好”是,攀穷亲戚,交穷朋友,把百姓当亲人。
在狮豹头工作的15年里,吴金印有7年时间住在军烈属、五保户家里。其他8年时间,是住在治山治水的工地上。每次收工返回住地,他都要抽空为孤寡老人洗衣叠被,烧水做饭。
在唐庄镇,吴金印还一直坚持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有事和群众同商量”,一边了解基层情况,一边跟群众商量制订发展规划。在已有56年党龄的吴金印看来,衡量一个合格共产党员的标准只有一条,那就是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
“干部和群众就是鱼和水的关系,活鱼水中游,死鱼水上漂。”吴金印说,“我们的党旗上印着镰刀和锤头,就是时刻提醒我们必须要走群众路线,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
如今,74岁的吴金印依然奋战在基层一线。每天,全镇各项工作部署、参加各级通知的种种会议、协调各种事宜……一忙就是一整天。
有人问,吴书记,年轻人忙活一天还觉得累,为啥老觉得你精神头儿恁足?
吴金印笑着说:“累啥?晚上睡一觉,就全休息过来了。想着还能为群众办点事儿,我劲儿足着呢!”(记者李虎成 代娟)